只需4步!教你如何将几十元的好书,读出几万元的价值?
碎片化学习的时代,多数人都在追求快餐式的学习。
可大家往往忽略了一点:书就如同食物一样,有些书可以快餐,有些书就必须细嚼慢咽!吃进肚里了,消化吸收了,才能成为你的能量。
文末有答案:碎片化时间也可以更有效率
如何做到这一点,就是今天要跟大家一起来讨论的这个问题:如何将一本几十块钱的好书,读出高于它价格N多倍的价值?
这个问题的本质在——怎么读?
这就需要我们用到一种耳熟能详的阅读方法——精读。可是都是精读,却为什么很多人依旧摆脱不了“看不懂、记不住、看不下去”的困境呢?
让我们刷新一下对“精读”的认知吧,只需4步!轻松搞定!
一、精读,读什么?
无论是一本书还是一段文字,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,所以每个人选择精读的书也有不同。
但凡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保留下来的,都可以选择。包括传统的国学经典,现代的著名文学作品等等。
经典、佳作
有些书籍、作品能够流传下来,都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的。放眼现在,虽然也是全民读书,意义却大打折扣。人人刷着煽情的爆款文章,个个追着网红小说拍成的玄幻电影,却很少有人在阅读经典!
正如日本作家斋藤孝《深阅读》中所说:“优质”的书才有意义。避开这些古典佳作,一味阅读肤浅的书,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,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。”
经典的作品都有着深邃的内涵,在塑造人坚强的精神力方面,不是一味的追求畅销排行榜,盲目的迷恋网红小说所能给予的。
这些作品,非精读不能得其精华!
非精读不能得其精华
工具、方法
再者,就是自己真正需要、有助于能力提升的一本书、一个章节、一段话。
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在《这样读书就够了》中有提到:书不在多,而在精。能将书中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,内化为自己的能力,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。
不追求一字不落的读完整本书,不追求能复述书中所有细节,不追求摘抄了多少读书笔记,在需要的时候带着明确的目的翻阅就可以。
最重要的是你懂了多少,你能和朋友分享多少,你能自由的运用多少,最终能提高多少?
不以数量论成败,只求实践验真知!
二、精读,怎么读?
选择精读什么终究是你的权利,但如何精读确是一项大众都需了解的必备能力。
一提起精度,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钻研,有点像学生时代的课本。搞明白每句话的引申含义,弄清楚每篇文章的主旨思想……
NO,别想的那么简单!
本来很认真的从头到尾读了,却是狗熊掰棒子!到头来却什么也想不起来。
这本书讲的特别有道理,为什么我总是用不到实处?
书架堆满了,每本书都是最爱,看完了却是在也想不起讲的是什么?
跟别人讨论,大道理讲了一堆,却抓不住重点?
明明是精读了这本书,为什么却有那么问题?
因为没有掌握全面或者正确的方法!
这里给大家推荐三种读书方法:
1、超实用笔记读书法——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》奥野宣之
作者强调:读完一本书,就要有扎实的收获,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“智慧”,才是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。这一理念正好切合精读的要髓,而且这个方法与我们在学生时代掌握的方法及其类似,几乎没有什么难度。
每一次选择精读一本书,就要明确的知道“需要掌握什么内容?出于什么目的”。通过一遍一遍的筛选对自己重要的知识,并做好“折角”、“记号”、“标签”等明显的标记。
2、RIA拆书——《这样读书就够了》 赵周
精读一本书的目的就是内化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。这本书中告诉我们,只要遇到有价值的知识,就从细读、思考、反思、实践到再精读、再思考、再反思、再反复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。
从初级学习者到高级学习者,再进阶成为学习促进者,需要每一位读者认真读书的同时要加入自己的经验和实践计划,才能将知识有效的转化为“智慧”。
3、深阅读——《深阅读》 斋藤孝
每一部经典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“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,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。”——《河童》
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,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之为“变速阅读”。对感兴趣的可以细读,对不太明白的可以暂且快速跳过。
如果没有耐心品味古文字的优美,可以找几本白话版、解读版先学习一下,一步一步的拾起精读经典的兴趣。
精读,并不是读完一遍书就够了!需要掌握了书籍的梗概之后,反复细读、品味、思考,并深挖出属于自己的“黄金屋”和“颜如玉”!
找到了精华,如何保留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呢?
读书笔记是最常用、最简单却最高效的方法。
三、精读,笔记怎么做?
1、“葱鮪火锅式”读书笔记法
这是日本以“笔记本作家”之称的奥野宣之在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》中提出的。
这个方法类似日本的葱鮪火锅,笔记中即有原书的摘抄,又有笔记的感悟。
⭕️ 原文摘抄,最好标记出页码以便后期查询
⭐️ 自己的感悟和联想,出现的任何灵感等。
即保留原书中的重要语句,又可以针对性的记录这一刻的所思所想,利用文字输出倒逼自己对文字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运用。
一页上最好只记录一个知识点,不仅能更好的查询,还能在后期加入新的想法和思考。
《非暴力沟通》部分读书笔记
2、卡片笔记法
著名作家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,被称作是“移动的图书馆”,正是运用了卡片笔记法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运用一张或者几张卡片来做摘抄和感悟的记录,使各个信息的对应关系更加一目了然。
通过翻阅卡片笔记达到回忆全书关键点的目的!而且保存与查找都超级方便。
帅小冰老师的读书卡片
3、便签法
精读的过程中,会有拆书的需要。这就用到了《这样读书就够了》一书中提到的便签笔记法。不同颜色的便签代表着思考的不同阶段,运用了更加明显的标记记录相对应信息的思考和计划。
I: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
A1: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
A2:我的应用(目标和行动)
《这样读书就够了》
虽然在操作上会有些繁琐,但更加强化了“读书致用”的终极目的。
无论是平凡的葱鮪笔记法,还是拆书帮的便签法,亦或国际大公司采用的麦肯锡A4纸笔记法和康奈尔笔记法,还有广为流传的卡片笔记法,都存在一些相通的地方。
精读的同时,要求阅读者动用不同的感官(眼、手、脑),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。
只要记住,优秀的笔记都必须包含几个共同点:
1、文章出处、作者、页码、读书日期——便于查找;
2、文章表述的信息或者是文章的原文——便于了解触发点;
3、对信息的思考、归纳,并与自身的经验、目标相结合——便于应用;
4、实践总结——便于查漏补缺。
这四点集中在一张纸(一页纸)上的效果最好!
无论你怎么排列,随你喜欢!
内容却不可少!
后期需要查找时,只需要将笔记、卡片拿出来翻阅就可以了。
尤其现在手机上非常多的软件(印象笔记、石墨、有道云……)可以利用,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一本书的复习。
四、精读,如何输出?
有了前面的笔记做材料,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”美食“了!
输出就是有效的一个内化的过程,只有经过大脑再加工的知识才能被自己吸收!
著名的学习金字塔就给予了输出很好的理由!
图片来源于网络
输出主要有3种形式:文字输出(书评)、与人讨论(读书会)、教授别人(培训教学)
文字输出,包括书评、微博、日记等等。
在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一书中,有这样一句话:不读懂,不妄评;读懂了,必须评。可见对书的理解是输出的必要基础,也是对考核自己对书籍的掌握理解程度的一个标杆。
书评讲究的是“评”,讲的是“有什么用”。结合自己经验来进行有理有据的讨论。
读书会,是三五兴趣相投的人一起分享书中的亮点,可以交流的同时吸取别人的知识,来弥补自己阅读中的盲点。
交流讨论中,运用的语言也是简洁有力、直指要害,能很好锻炼我们的逻辑和思维能力。
常言道:教别人是最好的学。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别人,在别人的问题中巩固了认知。
在如何输出这个问题上,无论哪一种,重点终究落在“内化”、“以输出促输入”、“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”三个点上。
如何内化?
每个人的方法都是不同的。在《深阅读》中提出了“f"理论——寻找自己的转换公式”f"!
“其实在写作的过程中,自然会想到应该着眼于原书的哪部分,知识要求。具备截取锻炼、改变排版、合并粘贴等编辑能力。这种做法正是自己f的体现。
——《深阅读》斋藤孝
在不断的学实践过程中,固化自己的转化公式。
以不变应万变!
五、精读,只要你做到就能得到!
精读,是一种只要你做到了,就能得到丰厚回报的读书方法!
有了上面几步,相信这本书不变成自己的都难!
精读的书,在精而不再多!这里最推崇的还是我们的国学经典,不仅大人需要读,更是小朋友诵读的好材料。
精读起来,读过一本,领悟一本,掌握一本。
积少成多!你所付出的终会成就未来无可限量的你!
相关阅读:
本文网址,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khaoshu.com/article-137-1.html